弓庄新村安置小区与城市社区别无二致 弓庄新村里的健身器材 七里河村的安置小区 杨富军在家看奥运 编者按:城中村,(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,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、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、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。)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现象,它普遍存在于中国各个城市。一方面,拥挤的房屋,脏乱差的居住环境,鱼龙混杂的人员成分,治安混乱等现象导致城中村一直被视为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带。另一方面,在房价高企的都市,这里又是外来务工者天然的栖身之处。 作为河南省的省会,郑州市在过去几年飞速发展,城中村问题成为了城市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。从2003年开始,郑州市正式启动规划城中村改造项目,如今已在市区全面铺开,创造了大上海、国贸、曼哈顿等一个个崛起的商业中心,昔日的城中村嬗变为如今的商业圈。“郑州模式”一度为全国关注。 根据郑州市的最新规划,在今后3年内,郑州剩余的109个城中村,都将获得郑州市政府的批准,走上整体改造的路子。届时,城中村在建成区内将逐渐消失。为了解近年来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现状,探寻城中村改造之路,人民网河南频道从今天起将推出系列报道,走进郑州多个城区的城中村改造一线,见证郑州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巨大变化。 政府主导、为民先行管城区探索城中村改造新模式 “郑州城中村的华丽嬗变”系列报道一 人民网郑州8月9日专电 (记者王玉兴 徐驰)管城回族区,郑州市的中心城区。作为老城区,管城区在近些年郑州风起云涌的城中村改造中不是最早起步的,也不是成绩最显著的,但却是郑州改造过程最平稳、纠纷最少、遗留问题最少的一个区。 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,城中村改造涉及村民、开发商、基层单位方方面面的利益,在各地的城中村改造中,因拆迁、安置等环节的纰漏,出现过大量的问题,是很多人眼中的“烫手的山芋”。那么,管城区是如何化解矛盾,做到平稳改造的?改造后村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?带着问题,记者走进了郑州市管城区,探查城中村改造的“管城秘密”。 安居无忧 老杨的社区新生活 见到杨富军大哥是在他自己的家里。145平米,3室2厅的房子装修的干净整洁。客厅一侧放着沙发,另一侧墙壁挂着的液晶电视正在播放伦敦奥运会转播。日光穿过阳台落在客厅的茶几上,反射着明亮的光线。 坐定之后,杨大哥开始和记者聊起城中村改造前后的这些事。 “没改造前我们住的环境跟现在真是没法儿比。那时候为了多往外出租,房子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扩建改建,邻居之间基本就是墙挨墙,两栋楼距离少有超过二三十公分的。大太阳天儿进院就是一抹黑,啥也看不见。一栋6层的小楼,有时候能住四五十户人,人一多,水压电压跟不上,2楼以上经常停水停电。” “现在你看”他用手指着客厅的窗户说,“有个那么大的阳台,咱们坐这儿还是光线很好,清清楚楚。楼都是统一规划的,中间距离很大,有绿化带,还有自己的停车位。” 居住环境的变化显而易见,那么村民的生活保障怎么样呢? “我们家5口人,城中村改造前有一套三层的小楼,除了一层有两间自己住外,全部租了出去。但那时候租金低,一个月也就是3000多块钱,”杨富军说。 杨富军家原来在管城区的弓庄村,村子改造时,他家房屋面积被认定为500平米,按照当时三层以下1:1房屋补偿,三层以上3:1的货币补偿的方式,杨富军家在小区共分得两套房子,一套145平米的自己住,还有一套105平米的房子对外出租。 为了保证村民们在拆迁安置期间的生活,政府每月按16元/平方米的标准,给每户村民发放过渡费,杨富军一家每月大概有5000多元,另外,政府每年还给每户村民发放7000元的生活补助费。 除此之外,一座属于弓庄村组经济的商场正在建设中,这个占地2万平米的商场将为村民带来远高于租房的分成收入,并可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。 杨富军所在的社区名叫新航社区,计划安置包括弓庄、芦邢庄、安徐庄三个城中村共830户村民,这些村子也是管城区第一批改造的城中村。目前弓庄、芦邢庄已回迁完毕,年底前,安徐庄也将回迁入住。社区配套建设有三个幼儿园,其中两个主体已完成,另一个即将开工建设。占地70亩的郑大二附院年底前也将开工建设。 为民先行 城中村改造平稳推进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,管城区始终坚持为民先行的原则,未发生一起信访案件,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,规划先行,妥善安置,平稳改造,“管城模式”由此而生。 事实上,在郑州的城中村改造大潮中,因规划不合理,项目上马快出现过很多问题。用一句话说就是“动作很大,问题多多。”在开发商主导的前期,曾经有的安置小区出现过高达7以上的容积率,更有一梯10户这种极端例子,村民利益无法保证,项目后期就问题层出。 管城区城中村改造办副主任张明星说:“一村一策、规划先行、以民为本,管城区一直是在积极、稳妥、有效地推进城中村改造,我们坚持的是不盲目上项目,力求成熟一个、改造一个,改造一个、成功一个。前期工作做扎实,避免后期出现问题。” 那么究竟如何做出让村民满意的规划呢?管城区是这么做的,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时,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来确定安置区位置、安置房户型等相关事宜,并经过全体村民确认,(安置区位置的选择综合考虑环境、交通等多种因素;安置房户型逐户征求村民意见,自己挑选)做到了真正体现民意。 航海东路办事处宣教员郑士郁告诉记者,“管城区在建设中提出自己的房自己监督,有问题立即修改,让村民真正放心、满意。”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,管城区城中村各项目部建立专项资金账户,由区审批中心、国资委、财政部门共同监管,严格控制资金支出的数量和生产资料购买的质量。同时,由乡(镇)办、村民代表组成安置房建设施工监察小组,全程监控安置房的施工建设。 “城中村改造难不难?说难也难,问题太多。但是最难的就是村民拆迁后的安置问题。你只要把村民安置做好了,后边儿就出不了大问题。”张明星说。 政府主导 城中村改造阔步向前 郑州市的城中村改造先后出现了多种开发模式,2005年,金水区启动西关虎屯改造项目,这是郑州市三环以内第一个改造项目,完全由开发商主导。后来的金水区宋砦改造项目是集体经济起步,引进外资改造。二七区路砦村则创造了村民自发的“自我改造”模式。 经过多年的探索,郑州市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大部分城中村改造,能最大限度保障村民利益的模式。这便是如今在管城区重点试点的政府主导模式。 郑州市的政府主导模式不是传统的大包大揽,而是以城中村村民利益需求为原点,政府成立全资公司负责前期土地平整和融资,并按照村民要求进行建设规划,制定拆迁补偿方案,而后期的开发工作由开发商负责,政府只负责工程监督和质量把关,开发后的房屋、商场等成果由村组和开发商共享。 管城区城中村改造办的李云告诉我们:“政府主导除了能保障村民不在拆迁补偿环节受到开发商的利益损害,并且能保障村民安置房的建设进度和房屋质量。” 李云说,比如以前开发商主导的改造,由于开发商只关心自己利益,开发房往往建的很快,而村民安置房却不怎么上心,迟迟不建,村民无法安置,改造就矛盾重重。而政府主导后,规定如果安置房没有回迁入住,开发房就不能开工建设,这样开发商建设安置房的积极性就高了。 另外,以前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建设会有一个通病,就是高容积率。开发商为了节省建设成本,尽可能多建设开发房,就会出现高达7以上容积率的安置房,拥挤不堪,小区绿化更是几乎为零。 政府主导后彻底打破了传统开发模式,重点保障群众安置房建设品质,政府主导试点项目安置区容积率不高于3.5,停车场、中小学、幼儿园、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执行,公共绿地率达到30%。 “有了这些硬性指标,加上政府和村民联合监督,就能保证保障房的开发质量,”李云说。 在七里河安置房小区,记者看到,村民的安置房和开发商建设的商品房就在一起,清一色的30多层的住宅楼挺拔屹立。这个名为美景鸿城的小区在郑州市的广告随处可见,属于中高档社区,很多人不知道,这里居然也有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。 这种政府主导模式的改造在郑州市处于试点阶段,管城区有小王庄、西吴河、金岱李三个,这在全市并不多见,管城区的城中村改造在最近两年已经走到了郑州市的前列。 |
声明:因本网站上的健身器材,跑步机,篮球架,体育用品,塑胶地板,动感单车,舞蹈把杆可能因为显示器显示效果不同,如果和实物颜色不符,依实物为主,请大家谅解!具体详情请咨询:029-85420958 |